把握时代机遇 繁荣书法艺术
——从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的报告谈起
王忠敏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开幕式上作了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报告,全面回顾了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深入阐述了当今社会在中国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义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时代,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义的新思想,并对今后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其中对思想文化建设在前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特别强调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奋斗在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信”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并对文化艺术工作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好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新时代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义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有关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的论述,则是继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的进一步深化,很清晰地为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文化艺术事业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从表现形式上划分,它包含多个领域。如果再加以上升、深化,它又包括意识形态的研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化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尤其强化文学艺术在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书法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文化艺术领域中,书法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繁荣发展书法艺术事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历史机遇。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当今实际,现就书法与时代的关系,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机遇,在当代中华民族复兴时期如何繁荣书法艺术等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好的社会环境是繁荣书法艺术的重要条件
回顾我国历史,大凡文化艺术活跃、书法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大都出现在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朝代。宋邵雍在《首尾吟》中曾说:“名在士人当盛世”。因为此时的统治者无不具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他们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会在促进文化艺术事业方面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创造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社会环境,使书法艺术也随之得到发展,书法艺术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汉唐盛世”之所以至今仍被我们津津乐道,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汉朝是我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其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西、东两汉历时达四百年之久,这与汉武帝的治理不无关系。汉武帝不仅在武功方面开疆扩土,威震四夷;在文治方面也卓有成效,尤其他听取了大思想家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观点,在采纳这个被后世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时,汉武帝也吸取了一些法家、道家、阴阳学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精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儒学发展的政策,主要有:起用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在长安兴办太学,并将儒家经典确立为教科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等,促使儒家思想上升到了主流地位。
主流思想的确立,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汉文章”成为影响深远的典范,书法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的成就更具有划时代意义,其发展过程绵延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汉后期仍然十分活跃。据史载:“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诏请儒正五经文字,命仪郎蔡邕为古文、篆、隶书之,刻石立于太学门外”(注:东汉太学设在洛阳,有学生一万多人,是当时全世界第一所国立大学)。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置鸿都门学,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台。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这些激励措施很大地调动了学书者的热情。在这一时期内,不仅涌现出了许慎、蔡邕、刘德升、张芝、锺繇等一大批书法大师,而且完成了《隶变》和篆、隶、楷、行、草五体书,尤其是隶书达到了历史很高境界,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盛唐时期,一代英主唐太宗用人唯贤,虚心纳谏,休养生息,复兴文教,开创了一个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清明政治,史称“贞观之治”。他酷爱书法,独尊王羲之,不惜重金在全国搜购王羲之墨迹,并亲自为其撰写传记。当时北朝书风雄强,南朝书风秀丽,都不符合唐太宗“中和”的审美追求,因此他在比较了几位书家的优劣后说:“所以察详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从而将王羲之推到了“书圣”的地位,明确了帖学书风的主攻方向。以此同时,他还在体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创办弘文馆、国子监等书馆,专门教导不同等级的官员学习书法。在科考制度中,将书法水平的高低纳入到了开科取士的范畴之中,明确规定省城及弟的考生必须经过吏部铨选才能授官,铨选的条件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唐朝的书法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将楷书推向了很高境界,草书也有了重要发展,涌现出了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一大批彪炳千秋的书法巨匠。
现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是有史以来很好的时期,它不仅拥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先贤圣哲的闪光思想,而且建立起了很先进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治国理政方面根据我国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深得民心。在继续加强经济建设,党风廉政、环境治理等工作的同时,尤其强化了文化建设工作。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专门印发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这无疑是为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所吹来的一股温暖的春风。良好的政治环境,好的经济基础,加之三十多年来书法界新老几代人经过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繁荣书法艺术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创作出无悔于当今时代的精品,是繁荣书法艺术的硬性要求
繁荣书法艺术的含意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书法艺术达到了什么程度才算是实现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这是摆在当代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悔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好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很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书法艺术的实际,就是要想实现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就需要当代书法工作者静下心来,潜心创作,使当代书法和历史比较有一个新的超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语言,要有一批特别是要有几个通过自己的作品在书法历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人所倾慕的大师级书法人物,有相当数量的足以达到时代高度的书法大家和雄厚的书法家群体。在书法繁荣发达的几个历史时期中,有几个朝代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些朝代除上面提到的汉隶唐楷外,当属东晋和北宋。
西晋后期,北方人大量涌入。统治者贪图安逸,疏于管理,造成混乱。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在以王导为首的南渡世族拥戴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之后历经宋、齐、梁、陈200余年。当北方陷入战乱状态时,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了发展。东晋时期崇尚玄学,喜好清淡。当时人物以清简为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取胜。落笔散藻,自然可观。东晋的统治是在贵族世家的拥戴下维系的,书法也呈现出明显的门阀世家传承体系。其早期书法多由南渡的世族从北方携带而来,如王导,就是在南渡时将钟繇《尚书宣示表》衣带过江的。受此影响,东晋初期书法基本上承袭了钟繇、卫瓘和索靖等中原书法古拙质朴的传统。直到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之后,王羲之在其子王献之“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势,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的倡议下,与从弟王洽等相约变古法,创新风。受他们的影响,去质朴、求精研,创新变法,成为当时世家书法主流,不仅创造了“晋尚韵”这样的大时代书法语言,而且推出了王羲之这个使千古敬仰的“书圣”级人物和一大批书法大家。
北宋是在唐亡后,历经50多年的战乱立国的,它吸取五代时期的教训,执行崇文抑武的政策。这一国策终于导致了对外方面的被动,但在国内则成就了长达百余年之久的稳定局面。期间,思想文化领域尤其活跃,由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发端,到后来的朱熹完成的“程朱理学”,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所推行的变法运动,实际上都从不同侧面助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则力轿文坛积弊,倡导了诗文革新运动,使宋词和文章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书法方面,他在《集古录》中说:“圣宋兴百余年间,雄文硕学之士相继不绝,文章之盛,遂追三代之隆。独字书之法寂寞不振,未能比踪唐室,余每以为恨”。并提出了“或妍或丑,意态无穷”的审美观点。一代文豪苏轼实际上承担起了当时书坛领军人物的角色,他进一步提出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审美主张,同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一起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终于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尚意”书法。苏、黄、米、蔡则成为引领时代书风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书法大师。
当代书法艺术,经过三十多年来几代人的努力,与改革开放同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主要表现在以展览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机制的形成,以之相适应的视觉审美书风的逐步升华,书法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书法培训机制的不断加强,书法教程进课堂的逐步推行,一批有影响的当代书法大家、名家的涌现和庞大的书法艺术工作者队伍的形成等,所有这些都为书法艺术的繁荣积累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精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新时代环境下如何繁荣书法艺术
我们国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通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加大了改革开放和全面治理的力度,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指日可待。习近平讲话中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方面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总体认识的引领下,分别就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问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发展理念。
纵观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正如本文在前面分析的那样,无论是汉隶唐楷,还是晋韵宋意,真正能够取得带有质变性的飞跃,其相对共性的特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变改而进行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除亲自在《晋书》中为王羲之作传,从而奠定了王羲之《书圣》地位外,他还为褒扬大唐高僧玄奘所翻译的佛教经典作了取名为《圣教序》的文章。正是这篇文本为后世留下了两部经典法帖,一是褚遂良的楷书《雁塔圣教序》,二是行书《怀仁集王圣教序》,这两部法帖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时至今日仍盛传不衰,影响深远。
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高举社会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组成部分的书法,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应当如何发展,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每一个书法艺术工作者的面前。必须做出明确的回答。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自身的艺术优势,紧扣时代脉搏,努力创作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符合人民大众审美需求的书法艺术作品。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和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交流的特点,同样的事物,用线条优美的书法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同印刷品和网络传播的效果是显然不同的,如前一阶段,书法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就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从中国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大家到众多书法工作者一齐动手,以不同的艺术特点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不经意间便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收到了很好效果。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需要,以举办专题展览的形式,如“党风廉政”“孝老敬亲”“自然环境保护”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还在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要书法艺术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关注人民的需要,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就大有可为。
其次,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努力打造出无悔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精品,是繁荣书法艺术的历史使命。
中国书法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书体品类繁多,尤其是篆、隶、楷、行、草书体臻于成熟并且均以达到很高的境界,书法风格流派纷呈,书法大家浩如烟海,其中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历代书法大师更是以所处时代为出发点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书法经典,我们的先民们也以勤劳和智慧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雏形,但却具有艺术价值的书写形式,所以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书法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继承不创新就难以在书法发展史上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迹痕。因此,必须在筑牢传统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强化创新实践,努力创作出带有我们这个时代烙印的书法精品。因为没有精品的时代是苍白的,是难以在历史上站住脚的。
要实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繁荣,就必须要有时代意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既不同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任务时期,也不同于当代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它正以无比好的体制优势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必须在艺术创新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 精良相统一的,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祖国的书法艺术精品。
其三、完善学术研究体系,加强审美引导和理论批评,为书法艺术的繁荣保驾护航,保证书法艺术沿着正确 轨道发展。
书法艺术的学术研究是书法艺术赖以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不少书法理论文章在书法发展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代书法学术研究也很活跃,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前时代是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人民带来了很大便利,但也对各个领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书法艺术也毫不例外。在这个人手一机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介入到了书法审美当中,造成了多元的、大众 化的审美趋势,使书法家的艺术创作不得不从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中走出来,接受人民大众的评判,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你都得直拉面对。在这一高度透明的科技发达时代,书法理论家们应当加强时代意识,从艺术的角度加以疏导和评判,把书法艺术的发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当代书法的继承当然首先要从传统的书法经典中吸取营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已满足不了书法艺术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延伸的态势,这一趋势已不单单是王羲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有些已经深入到了更古老的简帛、砖刻、石雕、刻石等书法的起源领域,并在吸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些在创新中还加入其它艺术甚至国外艺术的创作元素,对于这些创新有许多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人民大众并不了解。面对这一现实,理论家们必须积极介入进行引导和剖析。
书法艺术创新是把双刃剑,创新好了,就可能成为艺术精品。反之就极有可能成为文化垃圾。对于那些缺乏传统基础,胡涂乱抹的作品,必须理直气壮的给予批评,使之克服浮燥的心理,回到正确的创作道路上来。而对于那些书法底蕴厚重而取法高古,在创新上又颇有心得的作品则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评判,让大家认识书作的来龙去脉,提升和拓展大众的审美观念。尤其对一些确实创新到位,并取得了艺术升华的书法艺术精品则更应该论证保护,让书法创作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使书法艺术整体上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其四,加强书法教育工作,不断培养书法好人材,是书法艺术得到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书法教育为历代书法兴盛时期所重视,如东晋的家族传承、汉朝的太学和鸿都门学、唐朝的弘文馆和国子监、北宋的文人背景下的书法教育等,这些都为书法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代的书法教育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落,近三十多年来,随着书法热的形成,书法教育已逐渐被重视了起来,其主要表现在有不少书协组织重视了对书法爱好者的书法培训工作,有些大学开设了书法教育专业,也有些中、小学校设置了书法教育课程,在一些书法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追梦书法艺术已成为许多孩子们的重要选项,从而不少书法工作者举办书法培训班成为热门职业等。所有这些都为培养书法人材作出了积极贡献,应当予以肯定。但和书法事业的实际需要比较,和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强化我国的文化自信比较,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应当积极倡导在中小学、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普遍设置 书法课程,引导少年儿童对书法的兴趣爱好,打下一定的基础,加之以后的专业培训,为书法艺术长久持续发展积累人材优势。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庄严时刻,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号召。并对艺术工作做了特别部署,寄于了殷切希望。作为文化艺术事业组成部分的书法艺术,一定要把握好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努力提升我们的书法艺术水平,用打造书法艺术精品佳作的实际行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在繁荣书法艺术的同时,为夺取新时期各项工作的伟大胜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